全力推动首都城市高质量发展 率先实现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21日 08:56
全力推动首都城市高质量发展 率先实现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
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王飞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城镇化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宏伟蓝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了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主题主线,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划定了实施路径和重点任务,为我们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首都城市工作。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仅仅过去了10年,北京在破解“大城市病”上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城市工作的肯定,让我们备受鼓舞、深感振奋,进一步增强了走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引领我们砥砺前行、奋勇争先。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引,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切实落实“五个转变”,抓好“七大任务”,科学谋划“十五五”城市发展战略,争当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排头兵。
以创新城市为目标 不断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强调,北京要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北京以支撑国际科创中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老旧厂房更新改造、低效楼宇提质增效、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改造,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发展动能。“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推动老旧厂房、低效产业园区更新700余处,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北京正加快构建与现代化首都功能相匹配的创新发展高地,“腾笼换鸟、腾笼育鸟”效应加快形成。昔日嘈杂拥挤的“动批”变身为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将发展成为承载金融科技产业“国家队”“独角兽”“生力军”企业落地的重要载体;海淀区中关村鼎好大厦等商业楼宇,通过硬件品质与软性服务双提升,业态由电子卖场转变为高品质科技和商务办公综合体,成功吸引多家全球科创头部企业入驻;首钢园区以“冬奥遗产+数字经济”模式,重塑首都西部创新引擎,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北京将持续通过“空间换动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厚植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
以宜居城市为目标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密围绕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健全“租、购、补、改”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到“十四五”期末累计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0余万套(间),实施100万平方米危旧楼房改建和简易楼腾退改造,打赢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攻坚战,坚决完成2000年前建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健全多样化物业管理长效机制,推动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昌平区昌盛园社区是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集中连片开放式老旧小区,通过拆除私搭乱建、整合公共空间、引入统一物业服务企业等系列措施,社区面貌焕然一新,拆除了“围墙”更打通了居民“心墙”,居民认同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中关村东区A组团改造项目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和元素的基础上,新增地下停车场、适老化设施等生活配套,70余种户型矩阵,既融入了现代居住理念,又延续了中关村老科研工作者精神与文化,目前332户居民已全部完成签约。北京正用一项项暖心工程,让城市更新的温度真正落在百姓心头,实现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
以美丽城市为目标 不断擦亮生态宜居的绿色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13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先后指出“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要更加注重‘利民’,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北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天蓝水清、森拥园簇、秩序壮美、和谐宜居的花园之都。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95%,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1%,累计建设口袋公园600余个,不断推进百姓身边增绿、即时享绿。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采用近自然的恢复模式,营造大尺度绿色空间,从原东方化工厂变身“城市绿肺”,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1300万人次。朝阳区亮马河蝶变为“国际化水上会客厅”;海淀“清河之洲”从人迹罕至的硬化河段变身为生态滨水休憩绿廊;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从昔日“城市灰色地带”焕新为生机勃勃的绿地花园。北京正以一项项高品质生态工程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品质,不断绘就美丽宜居首善之城的生态画卷。
以韧性城市为目标 不断增强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逐步消除各类建筑安全隐患,保障基础设施安全有序运行,提高城市应对风险灾害的能力水平。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将韧性目标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加快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强化地下管线隐患排查治理,完成城市燃气和供热管道老化的摸排评估,实施5000余公里地下管线老化更新改造。北京首个以片区规划建设的东坝西区小型综合管廊基本建设完成,可充分节约片区地下空间,推动片区联动协同运营,促进东坝西区实现从棚户区到国际化综合新区的转变。北京将继续项目化、系统化推进城市韧性支撑能力建设,“面子”“里子”“两手抓”,全面夯实安全宜居的城市底座。
以文明城市为目标 不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北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围绕核心区“一横、一轴、一圈”,着力推进整院成片区保护修缮,到“十四五”期末,完成首都功能核心区平房(院落)1万户申请式退租和6000户修缮。持续巩固中轴线申遗成果,加大重点文物腾退力度,保护名城核心价值,带动老城整体保护、系统化更新。通过持续性公共服务设施优化、胡同街巷微更新,有效改善历史街区风貌环境和居住生活条件。精心修缮后的前门大街、什刹海街区、雨儿胡同,既保留了四合院传统建筑特色,留住乡愁记忆,也让老街坊过上现代化新生活,服务市民、吸引游人,成为市民与游客共赏的“老北京会客厅”。我们将继续秉承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以久久为功的定力,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让千年古都绽放时代新韵。
以智慧城市为目标 不断提升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北京市以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引,深刻把握增与减、都与城、新与旧的关系,坚持改革驱动,强化科技赋能,以减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变革,不断提高精治共治法治化水平。紧紧围绕“四好”建设,立标准、抓样板、强科技、优服务,建设舒适、绿色、智慧的高品质住房。如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危旧房改建项目采用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C-MiC)“原拆原建”,项目建设缩短了70%的工期,改善房间布局,增设适老化设备,老房子改成了“好房子”。把城市更新融入基层治理,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有事和群众商量着办。回龙观、天通苑是北京最大的集中连片居住社区,常住人口超80万人。近年来,北京持续实施三轮“回天”行动,通过“回天有我”等平台渠道,大到医院学校建设、轨道交通站点设置,小到小区单元门专项维修、公交线路优化等,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建议,凝聚群众智慧,“回天”地区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居民12345诉求量持续减少。北京将持之以恒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加快构建具有首都特点、时代特征的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
摘自 《中国建设报》